1.当温度达到700℃以上时,应采用辅助传动间断性翻窑,以免筒体变形弯曲,随后启动高温风机,并适当调节风门开度。当温度达到1000℃时,用辅传连续转窑,如果是用柴油点火应不要全部关闭油泵,可适当调小阀门开度,待投料后生料到了烧成带后才停止供油。
尾温和预热器出口温度可根据各类窑型来确定投料时间,开始投料量一般不应低于设计产量的60%,之后慢慢增加喂料量,加料幅度易小不易大,直到正常时的喂入量。应尽量缩短在低喂料量运行的时间,在此期间极易发生塌料造成预热器系统的堵塞。
2.挂窑皮的操作
窑在换砖以后,要适当地进行烘窑操作,切忌温度上升太快。挂窑皮对生料成份有一定的要求,特别是液相量的多少和物料的耐火度。液相量多则容易形成窑皮,但也易垮落,不牢固、经不起高温的煅烧;若液相量少,物料耐火,形成窑皮较为困难,若一但形成这种窑皮就相当坚固。但是若有垮落又不易补挂,有条件的一些厂家专门为挂窑皮时生产不同的生料粉,但效果也不怎么理想。根据有些企业的经验,挂窑皮时,一般就用正常生产时的生料为好,这样有利于形成窑皮。因为在煅烧过程中,窑皮的脱落和生成是一个往复动态的平衡过程,既使有小部分垮落比较严重,也可及时补挂,但在挂窑皮期间切忌出现跑生料和欠烧现象。
3.来料不匀的操作
在正常生产中,生料喂料量都是微微波动的,有时设备会出现一些问题、或受雨季的影响,生料水分发生变化,易出现生料局部结块,造成下料不畅,这时波动幅度就比较大了。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操作员要勤观察、勤调整,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,事先作出处理措施。减少对产量、质量以及设备的影响。
在来料较少时,切忌将喷煤管伸进去,开大排风,拉长火焰,这样会使窑尾温度急剧上升,分解炉、旋风筒等的温度也会很快升高,造成旋风筒或下料管道的粘结甚至堵塞。窑尾烟室和分解炉也容易结皮,使系统阻力增大,此时应适当把喷煤管往外退一些,关小排风,减少分解炉和窑头的喂煤量,控制好窑尾温度和旋风筒的温度,采用短焰急烧,等待物料恢复正常。
在来料较多时,窑头会有正压出现,旋风筒出口及分解炉温度、窑尾温度会急剧下降,此时应适当降低窑速,减少喂料量,开大排风,伸进喷煤管,这样可提高窑尾温度,加强预烧效果。此时可适当加煤,但不易过多,若此时认为这个时候应该多加煤是错误的,因为这样反而会造成还原气氛,使窑内温度更低。物料多时产生的废气也多,并不能提高温度。在窑主传电机电流下降较快时,再降窑速,退出喷煤管,适当调小排风量,此时可采用短焰急烧,使之恢复正常。当窑内工况正常后,再进行加料。
4.飞砂料的操作处理
飞砂料的形成是由于生料成份所致。主要是配料不当,导致硅率n偏高,铝率p也高,铁含量低,致使在煅烧时液相量偏低,液相粘度增加,很难形成硅酸三钙(C3S),从而形成飞砂。
若出现飞砂料后加大窑尾排风,以提高窑尾温度,有时确能加强物料预烧性,然而当物料到达固相反应带时,其液相量会显得不够,到烧成带时很难结粒,这样更容易形成飞砂料,还会影响整个烧成带的窑皮,对窑况及热工制度并没有好处。
根据有些企业的实践经验,此时应该把喷煤管退出,适当关小排风量(严重时可适当降低产量),采用短焰急烧,降低窑尾温度,以达到减弱预烧效果,使液相量在烧成带形成,能更有效地生成C3S。虽然这样并不能够完全避免飞砂料的形成,但不会影响整个烧成带的窑皮,只会对窑前端少部分有损伤,等生料成分得到改善以后能及时补挂。
5.结球时的操作处理
窑内出现结球(也称结蛋)多为生料成份的波动,液相量过多、原、燃材料,硫氯碱含量较高、加料不稳定导致窑尾、分解炉温度忽高忽低、煤粉质量波动大,均化效果差、操作人员疏忽,温度控制不当或长时间打慢车等方面原因所致。
其预防措施应选择合适的配料方案,稳定生料成份。一般采用高石灰饱和系数、高硅率的生料将会避免发生结球现象,且煅烧的熟料质量也较好。但是这种料耐火,对操作水平要求较高。
低石灰饱和系数和低铝率的生料,它的烧结范围比较窄,而液相量偏多,结粒粗大,稍有不甚就会导致结球。所以在生产中尽可能选择两高一中的配料方案,即高KH、高n、中p,这种配料易操作且熟料质量也相对较稳定。
同时选用含有害成分较低的原燃材料,特别是煤。加强煤的预均化,在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煤粉的细度。煅烧过程中加强风与煤粉的混合,尽量避免煤粉过粗而引起的不完全燃烧。如果使用挥发份较低的煤,因其着火速度慢、燃烧时间长,火力强度不集中,此时应尽量降低煤粉的细度和水分。
若窑内已形成料球,此时不应该过于着急,应适当增加窑内通风,使火焰畅通。同时注意对窑尾温度的控制,使其不要过高,可略微减少窑头用煤,保证煤粉的完全燃烧。并适当减少喂料量,稍降低窑速,让窑内的料球滚入烧成带,待料球到达烧成带后,再降低一些窑速,用大火在短时间内将其烧垮,以免进入冷却机发生堵塞或砸坏篦板,此时应特别注意窑皮的状况,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料球比较小的时候。
如果结球较大时,可以采用冷热交替法进行处理。当料球在过渡带时,它不易爬上窑皮进入烧成带,这时可将喷煤管伸进去,适当降低喂料量,烧1-2个小时,然后将煤管拉出再烧1-2小时,周而复始,直到料球破裂。若实在不能使其破裂,便可停窑冷却1-2小时,然后点火升温,让料球因温差过大而破裂。但在处理过程中切忌让大料球滚入冷却机内,不然会对冷却机造成较大损伤。通常应注意窑尾温度,不能控制得过高,不然会适得其反,后面的小料球会接二连三地出现。控制好各段的温度,预防液相提前出现,提高设备的正常快转率。
6.结圈时的操作处理
结圈形成原因基本上与结球差不多,一般都是在窑速较慢的情况下才能形成,并分为前结圈和后结圈两种。
当前结圈不高时,对煅烧操作影响不大,但会增加烧成带的料层厚度,延长物料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。当前结圈比较高时,这时对窑况或热工制度的影响较大,主要表现在:窑内通风差;窑头有正压现象;火焰伸进不去且火焰的形状也受到影响,大块熟料也不易滚出,容易砸坏窑皮。这种情况是因为喷煤管长时间在里面烧或者冷却效果较差,窑头温度过高,仍有液相存在而引起的。处理时将喷煤管拉出,使高温集中在结圈的位置,就可以逐步将其烧掉。前结圈的处理方法是比较简单的。
后结圈主要指在烧成带与过渡带之间,它会影响整个系统的通风、产量及质量。处理时通常采用冷热交替法。
当后结圈结得长而不怎么高时,只要将喷煤管向外拉出,调整火焰形状,使火焰粗而短,就可降低结圈处的温度,使之逐渐垮落,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冷烧法。
若圈已经长得很高,严重影响了窑内的通风情况。处理这种结圈时,应先减少喂料量(为正常喂料量的80%左右),将喷煤管尽量伸进去,稍加排风,尽量使火焰顺畅,提高结圈处的温度,如果这样在两小时左右还没有烧垮,则可将喷煤管拉出,调整火焰形状,使其变短,减小排风,再烧两个小时左右,若仍没有垮落时,可继续将喷煤管伸进去,周而复始,直到把圈烧垮为止。
这种圈后面通常会积有很多生料粉,当圈垮落后,会迅速涌向烧成带,这时应将喷煤管拉出,减慢窑速(通常称为预打小慢车),适当关小排风,不忙增加产量,让火力强度集中在烧成带,因此时来料很多,容易跑生料或出现久烧料,此时操作人员要勤调整、勤观察窑内的情况。如果此时处理不当的话,极易造成周期性慢车